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池州学院实践团探索新质生产力激活皖南土鸡产业动能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    时间:2025-07-15    来源: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皖南土鸡作为青阳县特色主导产业,正成为观察“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7月7日至10日,池州学院“新质生产力赋能皖南土鸡三产融合振兴”实践团深入青阳县,以“科技+产业+党建”为切入点,开展实地调研。

一、政策领航:锚定三产融合振兴方向

青阳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赋予皖南土鸡散养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也催生了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据青阳县农业农村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县活禽出栏135.86万只,同比增长6.91%,其中皖南土鸡年养殖量达700万只,规模养殖户超300户,产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实践团系统研学新质生产力理论,明确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本质内涵,并通过线上调研与县农业农村局深入交流。政府工作人员坦言,当前产业链附加值不足,养殖户年均收入仅3万元左右,亟需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突破。

二、市场探源: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

7月7日,实践团抵达青阳县后便走进蓉东农贸市场,实地调研皖南土鸡消费生态。两家销售店铺数据显示:母鸡因其营养价值更高均价在每只120元左右,公鸡每只则80-90元不等,土鸡的品质与养殖周期直接影响定价。“现在顾客不仅问价格,更关心‘是不是散养饲料有没有添加剂’。”店主李师傅的反馈,印证了消费市场向绿色化、品质化升级的趋势。实践团分析认为,新质生产力需从两方面赋能:一是标准化建设: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养殖环境,建立从饲料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系统;二是品牌化运营:结合青阳旅游资源,设计“九华土鸡”区域公共品牌,开发礼盒装、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县电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皖南土鸡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占比达35%,虽物流成本占售价30%,但上海、南京等地复购率稳定在65%以上,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方向。

三、科技赋能:破解传统养殖痛点

7月8日,实践团来到庙前村,在村干部刘欢欢的带领下,探访村里的养殖大户张学勤阿姨。她欣喜表示,因旅游业回暖带来的客流,今年养殖规模从2000羽扩至5000羽,但也无奈道出困境:“皖南土鸡养殖周期长、价格高,虽肉质优良,却面临管理粗放、风险难控、销路单一等问题。线上销售缺乏直播经验,只能靠微信熟客,一只鸡到达顾客手中就要高达140元。”

据实践团调研发现,青阳县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开始探索新质生产力破解传统养殖的痛点。首先,针对管理粗放的问题,他们利用物联网设备,在林地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成分,自动调节饲料投放量;其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价格指数保险”,当市场价低于成本价时触发赔付,实现风险兜底。另外,公司负责人也表示正在积极对接电商平台,通过冷链运输将产品销往全国。

四、党建引领:土鸡变身“金凤凰

2017年青阳县将皖南土鸡列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土鸡产业成为贫困户增收的核心引擎。在三义村,实践团见证了该模式的实效。调研中,实践团走访了因为养殖土鸡成功脱贫的陈翠枝奶奶一家,据当地扶贫干部介绍,2014年陈翠枝奶奶因病致贫,在村党支部牵头下陈翠枝加入合作社,通过技术帮扶、订单兜底、品牌共建等方式,仅用三年便摘掉贫困帽。“去年土鸡收入8万多,月工资4500。”陈奶奶和包爷爷的笑脸,折射出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成效。

调研期间,实践团积极开展赋能行动,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助力产业升级:一方面,向农户推广智能养殖方案,并设计“土鸡认养+山林抓鸡”沉浸式体验项目,结合农家乐推出亲子研学套餐,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联合庙前村、三义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主题联学活动,根据电商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提出动态调整养殖规模与品种结构等建议,帮助养殖户实现“以销定产”精准对接。

从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总结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的系统性跃迁,是在政策集成与创新驱动下的动能转换。青阳县的实践深刻印证:当新质生产力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当基层党组织化作战略落地的“神经中枢”,零散的政策资源便能凝聚成推动发展的澎湃动能。正如实践团在总结报告中写道:“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涉及发展范式、治理体系、价值创造的深层变革——它让皖南土鸡的啼鸣声从山林走向全国,让乡村振兴的共富画卷在党建引领下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供稿:林夜/编辑:胡彬/审核:王文广)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

邮编:247000

联系电话(Tel): 0566-2748612(院办)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池州学院商学院